1860年,英法联军攻入京城,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,为何见死不救_蒙古骑兵_清朝_太平天国
在近代中国的战争历史中,中国军队与外国军队之间的战斗局势一直显得异常严峻,尤其是在多次交锋中常常是中国军队惨败。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,外军在火器技术上已取得了飞速的进步,与装备简陋、缺乏现代化武器的中国军队对比,似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,令人痛心不已。例如,在1860年,当英法联军进入中国时,北京的沦陷成为了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幕,作为清朝的首都,毫无抵抗之力地被侵略者轻易占领。
在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之际,清政府倚重的一张王牌——蒙古骑兵,在僧格林沁的率领下勇敢地与敌人展开了血战。骑兵们在马背上挥舞着马刀,尽管他们携带的是最为落后的火绳枪,但仍进行了殊死搏斗。在英法联军眼中,这些蒙古骑兵宛如来自遥远的中世纪,双方的战斗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。蒙古骑兵根本无法接近敌人,便接连遭受火枪和大炮的猛烈攻击,几乎全军覆没。这场惨烈的战斗中,蒙古骑兵牺牲了超过8000人,而英法联军的伤亡人数却仅为5人,这一悬殊的对比让人感到无比绝望。
展开剩余55%这一惨败不仅让清朝的统治者咸丰皇帝感到震惊,也使他意识到自己手中军队的脆弱。蒙古骑兵作为清朝昔日的强军,却在英法联军面前如同纸糊一般,毫无抵抗能力。这一事实让咸丰皇帝意识到清朝已经无路可退,为了自保,他匆忙收拾行李,带着心中的恐惧逃往承德避暑山庄。紧接着,英法联军攻入京城,令人痛心的是,宏伟壮丽的圆明园被彻底焚毁,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奇珍异宝也落入了侵略者的手中。
当时的清朝依靠的两支精锐部队,八旗和绿营兵,以及以机动性见长的蒙古骑兵,都是最后的抗争力量。然而,八旗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战斗力,绿营兵虽然仍有一些战斗力,但在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,其主力也遭受重创,基本上全军覆没。而蒙古骑兵在遭受英法联军的重创后,更是寸步难行,清朝别无选择,只能寄希望于新组建的湘军。
在英法联军发动攻势之前,咸丰皇帝专门发布上谕,要求曾国藩急速调集三千湘军的精锐部队回京,由胜宝指挥。此时,曾国藩正在围困安庆,虽然他已足足围困了一年多,眼看就要打开城市的防线,但他深知安庆一旦失守,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南京也必将不再遥远。为了不在即将胜利之际功亏一篑,曾国藩对胜宝心存厌恶,不希望自己辛苦培养出的湘军被对方吞并。
于是,曾国藩故意与咸丰皇帝拖延时间。在那个书信传播速度极慢的年代,这一拖延让他猝不及防,错失了关键时机。英法联军终于发动了攻击,对清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,迫使其被迫签订了若干不平等条约。在曾国藩的眼中,眼前的太平天国威胁远比英法联军更大,太平天国的目标是占领整个中国、推翻清朝;而英法联军的侵略则更多是出于私利。因此,他将剿灭太平天国的斗争视为首要任务,选择了在面对八国联军时保持静观其变的态度。
发布于:天津市